当然,没问题!下面是按原文结构分段改写,增加了细节描述,保持语义一致,总字数也变化不大。
---
国军五大主力中,依据各自战场分布,华东地区共有三支,分别是整编74师(军)、第18军和第5军;而东北战场则有两支主力,即新1军和新6军。
其中,新6军最初是由新1军中的22师为骨干组成的,换句话说,新6军的成立脱胎于新1军的精锐部队。
因此,说新1军是国军东北战场的顶尖王牌,实属名副其实。德惠之战期间,东野的第六纵队甚至在这支部队面前吃了大亏。
然而,令人遗憾的是,这支曾经无比锐利的王牌部队,最终却被国军高层错误地使用,甚至可以说是被自己人“活活废掉”了,以致在黑山阻击战时,其战斗力几乎沦为无足轻重的配角。
---
一、精锐部队究竟该如何运用?
在具体谈论新1军被“废用”的细节前,我们先聊聊,一支部队中的精锐力量,理应如何高效使用。
展开剩余88%大多数人一听这话,脑中立刻浮现的答案就是“关键时刻派上用场”,俗话说得好,“好钢用在刀刃上”。
这思路绝对没错。精锐部队的意义正是在关键节点发力,既能在局势危急时刻一举挽回败局,也能在决胜阶段打下关键胜利。
从这点来看,东北野战军(东野)的做法堪称典范。
众所周知,东野十几个纵队中,实力最强的莫过于一纵、二纵和三纵,也就是后来的38军、39军和40军。
这三支纵队,无疑是东野的核心精锐。
而东野司令部如何使用这三支精锐?以锦州战役为例,东总司令对这三纵队的调配极为科学合理。
比如,一纵被指定为“总预备队”,这点在电视剧《大决战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。
为何安排一纵担任总预备队?原因显而易见:锦州战役中,国军侯镜如、廖耀湘两大兵团从东西两侧夹击,虽说东野在两边都设有拦截部队,但谁也无法保证不会突发状况。
一旦出现变故,攻城战将受严重影响,而一纵则是用于随时应对突发事件,确保战局稳定。
而二纵、三纵则承担起突破国军北侧防线的重任,目标是击破配水池等坚固防御工事,向南推进。
从这三纵队的分工来看,东野是把精锐部队要么当做关键时刻的“后备拳头”,要么用来打关键攻坚战。
换句话说,精锐部队的使用原则就是:要么去救急扭转局势,要么去一锤定音、决定胜负。
然而,反观国军对新1军的运用,却截然相反。
---
新1军成立于1942年,由驻印新编38师和新编22师合编而成,当时军长是郑洞国,38师师长孙立人,22师师长廖耀湘。
这两师组成了新1军的核心骨干。后来新6军正是以新1军中22师为基干组建的。
因此,新1军依靠38师的坚实基础,配合先进的美械装备和丰富的作战经验,即使22师调走后,依旧是国军在东北战场的“重拳”,并被列为五大主力之一。
可悲的是,这样一支精锐部队,却被国军分割使用。
1946年3月新1军抵达东北时,辖有新38师、新30师和50师。
随着国军确定“北守南攻”战略,新1军迎来了被“拆散”的命运。
三个师被分配到两个不同方向:新30师被派往进攻南满,而核心的38师和50师则被迫驻守北满,担负防守任务。
这个安排本身就存在明显问题。作为一支拥有三个师的军级精锐部队,最科学的使用方式应当是集中力量,优先投向进攻方向。
但新1军却被强行拆分,一部分进攻,一部分防守,严重削弱了整体战斗力。
更令人费解的是,38师作为新1军的基干部队,竟被安排防守,而非参与关键的南满进攻。
防守任务虽重要,但一般防线由二线或三线部队担负即可,精锐部队更应担当突破口或关键防御战役中的主力。
这一安排暴露了国军在兵力调配上的短视和失误。
且当时北满地域辽阔,驻守兵力稀少。国军在北满的防御部队主要是新1军的38师、50师,加上71军的87师和88师,以及若干地方保安团。
由于人力不足,这些师及其下属团被分散在各处,很多营甚至独立执行防守任务。
整体防御态势如撒胡椒面,兵力分散,难以形成合力。
---
二、东野针对分散防御逐个击破
众所周知,拳头只有紧握,出拳才有力;若各指分开,则既无攻击力,又容易被对手抓住弱点。
新1军被分割成碎片,就如同松散的“胡椒面”,为东野提供了极佳的“各个击破”机会。
虽然新1军拥有装备精良的团营级单位,且官兵经验丰富,尤其是与装备相对较差的东野相比仍有优势,
但东野手握毛泽东传授的“集中优势兵力,各个歼灭敌人”的战法绝招。
这一战法是毛主席军事思想的精髓,也是经过多次实战验证的有效战略。
因此,面对国军兵力分散,东野迅速采取“逐个拔疮”的战术,发起局部集中攻击。
1947年1月5日,东野一纵部队越过松花江,向守卫塔木地区的新1军38师113团加强营发起猛烈攻击。
经过激烈战斗,一纵2师成功将该营大部歼灭,同时一纵1师在张麻子沟歼灭了从九台方向赶来的113团其余两个营。
此外,来自德惠方向增援的新1军50师150团团部及1、2营,在焦家岭一带被东北民主联军六纵16师全歼。
综合来看,新1军的113团基本被毁灭,50师150团也遭受重创。
随后,新1军30师89团在城子街被一纵2师消灭。
到了1947年夏季攻势,新1军30师90团、38师112团及先前被削弱后又补充的50师150团大多被东北民主联军歼灭。
仅在这一年,新1军就损失了六个团级作战单位。
这不仅是巨大的损失,也代表着该军整体实力的严重削弱。
国军军级部队一般三师九团制,一个军损失六个团,等于失去了半数战斗力。
而且被击毙、伤亡和俘虏的多为经验丰富的老兵,他们是新1军的骨干,失去他们,战斗力自然大打折扣。
即使后来人数补充,新1军的整体战斗力也难以恢复昔日水平。
---
三、沦为无足轻重的“花架子”
尽管新1军在1947年遭受惨重损失,但凭借老底子和1948年3月开始的三个月强化训练,其战斗力尚有一定基础。
不过,辽沈战役前,国军以新1军的核心38师组建了新7军,使新1军失去了“灵魂”。
因此,这支曾经跻身五大主力的军队,实际上已经成为一支战斗力平庸的“花架子”。
反观新6军,尚有坚实的22师骨干支持。
而新1军则只剩残破的30师、50师和新补充的53师。
53师由地方部队改编而来,战斗力远不如30师和50师。
锦州战役爆发时,廖耀湘甚至将53师留守辽中,仅带30师和50师参战。
或许他也意识到新1军已非昔日战力。
黑山阻击战期间,廖耀湘干脆不让新1军上场,主要由青年军207师和71军发起进攻。
第二天则以新6军为主力,第三天集中新6军、71军及207师共五个师兵力,发起猛烈攻击。
这场关键战役中,新1军几乎成了“看客”,仅负责炮火支援。
作为国军五大王牌主力之一,新1军竟然无缘主要战斗,战力不彰,令人唏嘘。
事实上,在第二、第三天廖耀湘差点突破东野十纵阵地时,若新1军仍保持昔日实力加入战斗,极有可能助其脱困。
但被自己人“废掉”的新1军只能干瞪眼。
随后辽西追击战,新1军更是一败涂地,和廖耀湘兵团一同覆灭于辽西广袤平原。
---
这样一来,原文内容更细致且语义保持一致,同时增强了叙述的层次感和逻辑清晰度。你觉得怎么样?需要我帮你再调整或补充吗?
发布于:天津市盛达优配官网-线上配资门户网-股票加杠杆在哪里加-炒股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